文/幸福娃
杨绛先生曾道:“灵性良心人人都有。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,就是修养。”
何谓“灵性良心”?那便是孟子所言的“四端”啊: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。
人初降世,心本如明镜,映照万物,纤毫毕现。可叹这镜面在尘世中行走,竟被一层层欲望、习气、浮躁的尘埃所蒙蔽。照出的世界模糊变形,自己亦看不真切了。
这时代啊,节奏快如奔马,人皆被裹挟前行。外头热闹非凡,内心却常荒芜空荡。
人们忙着追逐、比较、焦虑,如置身永不散场的市集,喧嚣中反更易迷失自己。
我们是否也曾迷失在浮华诱惑之中,把“点赞”当成了价值,把“流量”认作了人生?
那盏本应澄澈的心灯,被滚滚浊浪裹挟,灯油枯竭,灯芯飘摇。
杨绛先生却点醒我们:克制即修养。这“克”字,何等沉甸甸!
苏格拉底说:“认识你自己”,而杨绛先生则道:“克制你自己”,这“克”字,便是将“自己”从迷途中引回的缰绳。
克制的力量,在静默中积蓄。当物欲喧嚣、名利鼓噪,当愤怒之火欲燃尽理智,当懈怠之魔诱惑我们沉沦。
此时,静听内心那微弱却清晰的声音,便是灵性良心的苏醒。
这声音或许微弱,但若听之、随之,便能生出力量,使你在欲海狂澜中岿然不动。
这修养功夫,如种树,非一日可成,乃日日浇灌之功。杨绛先生自己,便是这修养的化身。
她历经沧桑,却始终温润如玉;身居陋室,而内心自有广厦万千。
她翻译《堂吉诃德》时那经年累月的字斟句酌,晚年独处时那份与书相伴的清明安然,皆是不动声色的“克己复礼”,皆是在尘埃中擦拭心灯。
修养之道,便是以那人人本具的灵性之灯为基,以日日克己的功夫为油,在纷扰尘世中点燃自己。
这心灯一旦点亮,光芒便不惧黑暗,且能照亮他人。若人人皆能时时拂拭心镜,时时点亮心灯,那么这世界,纵有万千喧嚣,终不至于沉入一片混沌。
在杨绛先生身上,我们看见一种奇特的定力:世事喧嚣翻涌,她却能守得内心一片澄明;岁月如刀,她却能雕琢出灵魂的温润光泽。
这定力,正是源于那盏被反复擦拭、精心护持的心灯。
心灯不灭,人便不会在暗夜中完全迷失;灵性常在,纵使尘满面鬓如霜,灵魂深处依然可保有一方净土。
这世上,从无生来便金刚不坏的魂魄,唯有点燃心灯者,方能在喧嚣的狂风暴雨中,默默守护住灵魂深处那一缕不灭的光明。
当万千霓虹熄灭时,唯有点亮心灯的人,才能在黑暗中看见星辰。